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小学生语文 >> 一年级下 > 正文
长线穿起洒落的珍珠
本信息由 黄小芳 于 06-22 16:39 发布 共2677次访问
 

长线穿起洒落的珍珠

——小学社会课堂中历史知识的有效贯穿

无锡市惠山区长安中心小学  黄小芳

详观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材,有一部分属于历史知识类课文。这一类课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甚远,教师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属于比较难以把握的教材。针对这一现象,以五年级品德教材为例,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些实用的策略。

一、经纬交织,编织历史的华衫。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中的不少教材往往是截取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上一课和下一课之间缺少衔接,独立的事件缺乏必要的历史背景,不利于学生理解历史事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的时候必须首先给学生铺垫相关的历史知识,让学生客观地理解历史事件,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小学阶段品德课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只要求是粗线条的,过于详尽深入地学习,非但无法让学生学得明白,反而会冲淡主教材的知识重点,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这就对教师把握教材,系统了解历史知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理清经线,了解历史事件的纵向背景。

例如《南湖游船》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因为这是中共一大召开的背景。对于小学生来说,背景知识中的很多名词都是距离他们生活实际比较远而令他们感到非常陌生的:有与前一课内容相关的“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 “军阀混战”,有“列宁”、 “俄国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 “共产主义”等等。教师如果不对这些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或讲解,学生就无法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代意义。如果展开讲述,每一个知识点都可有很多延伸内容,决不是一两个课时能够讲得明白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推敲课堂的语言组织,不能够为了讲清无节制地深挖补充,以至于将中学历史课的内容也搬进课堂。也不能够为了进度,含糊其辞让学生囫囵吞枣。遇到这样的教材,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显得至关重要。

在教这一课之前,我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这一阶段的历史了然于胸。在组织语言的时候,去繁就简,筛选重点,确定难点。然后,反复琢磨课本的文字内容,结合教学目标揣摩编者课本中所使用文字的意图,最后决定:立足课本上的文字内容,筛选学生理解时有困难的知识点,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拓展补充,让学生通过对影像画面的感受来初步理解文字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知道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苦难历史的开始,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却还没能带领中国民众走出苦难。当时的社会,军阀混战如火如荼,人民生活水生火热。”在悲凉的音乐声中,那些民不聊生的画面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受到了军阀混战带给中国人民的深重灾难。“多少无辜百姓在战乱中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人民在灾难之中痛苦煎熬。面对当时中国的现状,朱德等有志之士满怀忧愤却无力救国,先进分子苦苦思索民族的出路。中国当时多么需要一个可以拯救中华民族的政党啊!”此时相继介绍朱德。继而,我又出示了几个画面,配上简单的文字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形势:俄国是我们的邻国,191711月,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由此获得了更广泛的影响。十月革命像一声春雷震醒了中国人民,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开始向人民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了拯救中华民族的曙光,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借机板书:寻找中国的新出路

学生初步了解了国际、国内形势,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要性,中共一大召开的重要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铺设纬线,注意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

在某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在同一个平面上,应该铺开的历史知识之间,也必须建立起相关的联系。

例如教学《南湖游船》第二课时,我和学生一起搜集交流红军长征开始的时候,各地群众百姓支持红军战士的有关资料,人民群众无私提供船粮、物品帮助,踊跃报名参加革命队伍,依依不舍送别红军,这些内容展开以后,帮助学生梳理出要点:我们的革命队伍历经艰难曲折,却为何能够最终取得胜利?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关键!

二、走近历史,调控情感的尺度。

在五年级下册的教材中,《鸦片的背后》《李奶奶身上的伤痕》《南湖游船》《筑起血肉长城》等一系列课文,展示给孩子们的是中华民族在屈辱中奋起抗争的历史,可以说,学生的爱憎情仇,尽在教师课堂的调控之中。 

面对帝国主义入侵者利用卑劣手段,残害中国人民,践踏中国主权等历史内容,教学的意图不是侧重于激起仇恨,而是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引导把握。历史有它不断延伸的特点,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们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更多有益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东西,决不是简单地对历史作出是非判断,在置身事外的评价中产生一些短暂的情感体验。

三、课前课后,注重能力的培养

品德与社会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历史知识题材同样突出这样的目标。历史知识类的教材相对而言较多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这也是教学的需要,但也常常导致了课堂上学生活动空间相对狭小,容易成为被动的受教群体。

1、学习能力的培养

历史知识类的教材为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整合历史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便利。这一类课文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广泛,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获得相关的资料,教师也必须在课前整理一些补充、拓展的内容,这些都成为课堂上开展活动的基础。要保证课堂质量,老师就要在课前明确地提出要求,让学生知道自己需要去准备哪些资料。同时教师还必须提供一些获得资料的途径,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方法,增加可操作性,确保学生有较多的收获。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搜集到材料,可以引导学生在资料的搜集、整合与分析中,逐渐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活动能力的培养

历史知识题材的课文内容相对比较严肃,尤其是那些凝重深沉的近代史,容易造成教学气氛沉闷压抑。但我们的课堂不必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教师精心组织,课堂同样能够成为学生开展活动的舞台。

我在教学《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的时候,第一课时结束时,设计了一张大幅标语——“以史为鉴,不忘国耻”,举行一次签名活动,把学生的名字和他们想说的话记录在这张横幅上。可以是谴责,可以是哀悼,可以是提醒,可以是警示,可以是自己的决心誓言!让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之后,用手里的笔把心中想说的话一吐为快,既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检验,又是对学生内心情感的一次升华,同时也代替了课堂作业,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才是活动的课堂,活动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才能吸引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更好地陶冶性情,发展个性,增长才干。

Copyright 2012-2013 江苏省无锡市长安中心小学

备案号:苏ICP备09081034号